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多部乐的传入
多部乐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多数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音乐包括龟兹乐、西凉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高丽乐。龟兹乐384年 传入中原,古龟兹国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西凉乐439年传入中原,泛指当时甘肃一带的音乐。天竺乐346—353年传入中原,指古代印度的歌舞。疏勒乐 436年传入中原,疏勒即今新疆喀什噶尔和疏勒一带。安国乐436年传入中原,是当时中亚细亚地区的音乐,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康国乐 568年传入中原,康国位于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一带。高丽乐420年传入中原,指古代朝鲜的歌舞。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
1、燕乐:燕乐,又作宴乐,即宴饮之乐,是古代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宴乐盛极一时。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都属于宫廷燕乐的范畴,而狭义的隋唐燕乐,当值九、十部乐中的一部。
2、唐代的坐部伎与立部伎
《新唐书·音乐志》云:“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武后时期乃是奠定坐、立部伎的重要年代,它们的最后确立,是 在玄宗时期。二部伎的演出,规模极其盛大。二部伎的演出与多部伎从头到尾地遍奏不同,每次仅选奏若干曲,但它是宴享中歌舞表演的主体部分。“立部伎”规模 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至180人,“坐部伎”则相反,最多12人,少至3人。“立部伎”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而“坐部伎”则幽雅抒情,表 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但是,“坐部伎”和“立部伎”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大型歌舞,后者是小型歌舞。“立部伎”表演时乐队在“奏下立奏”,处于伴奏的 地位;“坐部伎”的乐队则和歌唱、舞蹈同时在“堂上”表演,是一种演奏的性质。因此,“立部伎”在唐代宫廷音乐中的地位远不如“坐部伎”。
3、唐大曲
唐代大曲又称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其形式与规模较之汉魏的相和、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程度的发展。唐代 乐舞中最有名的大曲是《霓裳羽衣曲》。唐代大曲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是一个曲调),中序、 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慢板),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 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法曲的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的乐器方 面,接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一些。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