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
1、阮籍与琴曲《酒狂》
作者阮籍,唯心主义的思想代表,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乐论》是他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酒狂》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阮 籍创作《酒狂》这首题材奇特的乐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酒狂》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 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主题的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 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 致。
2、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其中的重要文献)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他弹奏《广 陵散》最负盛名。嵇康还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琴赋》是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声无哀乐论》一文则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 思想。文章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新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史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他 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音又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所以二者互不相干,音乐中并不包 含哀乐,也不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变化。但是,嵇康认为音乐能引起人的躁静反应,它作为一个中介,与人的感情记忆相联系,从而实现了音乐对情感的表达。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它与西方19世纪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 音乐美学代表性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十分相似,这是我国在一千七百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所以《声无哀乐论》至今仍不失却作为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音乐论著的研究价值,它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琴曲《碣石调·幽兰》与文字谱
目前所见我国最古老的曲谱则是唐人手抄本《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注明为六朝时梁朝丘明于公元六世纪的传谱。这是一首用文字记谱法保存下来的古 代琴曲。所谓“文字谱”,乃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如左手按某弦某徽几分,右手如何弹奏等等。“碣 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它表达了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幽愤心情。《碣石调·幽兰》中,在十三个徽位上广泛地运用泛音,产生了纯律的音程。这首琴曲的传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的古琴谱中已经有了运用纯律的音乐实 践。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